
石窟星火暖心,众佛悲悯渡人。佛教提倡遁世隐修,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,以便修行之用。这石窟的诞生。它是弘扬佛法的场所,佛教信徒的精神家园。
(相关资料图)
石窟艺术源于印度,兴于中国。在历史长河中,与中华文化艺术相融合,达到了世界石窟艺术的巅峰,一尊尊造型和风格不一的石窟佛像,精彩绝伦,美轮美奂,历经沧桑和磨难,愈发显得庄严、深沉。
原来除了著名的四大石窟(大同云岗、洛阳龙门、甘肃敦煌、天水麦积山),国内竟然还藏有这么多美丽而壮观的石窟,一起来看看我国最美的石窟大全,有空一一走遍这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石窟瑰宝。
北魏疆域(齐魏时期)及重要石窟分布图
山西是石窟寺、摩崖造像保存较多的省份,共发现283处,石刻及造像碑遍及全省各地。
山西石窟寺的开凿始于北魏,至唐代时达到极盛,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也均有开凿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窟造像艺术序列,呈现出自公元5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清晰脉络。北朝时期的大型石窟多以皇家的实力兴造,小型的窟龛和造像则多为民间和地方所造,遍及当时佛教的流行区域。现存石窟主要分布于晋北、太原、晋中、吕梁和晋东南,以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为代表。
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武州山,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。始凿于北魏和平年间,主要洞窟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(494)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。分东、中、西三区,现存洞窟45个,附属窟龛207个,造像5.1万余尊。雕造技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以来石雕艺术的优秀传统,创造出云冈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,直接影响到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,进而影响了敦煌的北魏石窟,对隋唐以后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石窟于2001年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、北齐时期。东魏石窟为一组形制相同的双窟,窟平面方形,三壁三龛式,窟顶雕有大莲花和飞天,人物造型秀骨清像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北齐时期的洞窟前均雕凿仿木结构形式的前廊,造像也一改北魏、东魏时期的清像秀骨风格,而注重人物健壮肌肉结构的写实。此外分布于晋中和晋东南等地的北朝中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,大多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期间,对于研究北朝石窟的发展演变和传播路线具有重要意义。
隋唐时期的石窟大多分布在北朝佛教信仰的区域内,在山西共发现87处,主要分布在太原、晋中、临汾和晋东南地区。太原天龙山石窟是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作。天龙山唐代石窟共15窟,西峰第9窟为唐代诸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,位于天龙山石窟的中心。造像神态安详,装饰华丽,尤其是菩萨娴娜多姿的造型,代表了盛唐艺术的典型特征,学界称为“天龙山样式”。
宋元时期山西保存的石窟有30多处,规模一般较小。较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太原龙山石窟、交口千佛洞石窟及清徐香岩寺、交城竖石佛窟龛。太原龙山石窟,为国内稀有的道教石窟,开凿于金元之际,由道教全真派道人宋德方主持开凿,现共存9窟,有三清、天尊及玄门列祖等石雕造像65尊,技法较多继承了传统雕造艺术,具有庄重浑厚的风格。
明清时期,开凿石窟的活动在全国已很少,但山西仍在继续,为石窟艺术写下了精彩的尾声。明清石窟和造像主要分布在临汾和晋东南地区,较有代表性的有平顺金灯寺石窟、平定冠山明代夫子洞石窟。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嘉靖、隆庆及万历年间,共存大小洞窟14个,其中最大的为水陆殿,窟内四壁雕刻连续的水陆道场浮雕画,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冠山的夫子洞是一座罕见的儒教石窟,开凿于明嘉靖年间,共3窟。主窟内雕有孔子及弟子颜回、曾子像及石案1方,雕像神情凝重,手法朴素洗练。
山西境内保存汉代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造像和石刻也十分丰富。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门峡栈道题刻、中条山东汉铜矿题刻、和顺蚕儿崖造像、孟县千佛崖造像、祁县石佛崖造像、霍州千佛崖造像及吉县挂甲山摩崖石刻等,佛教造像风格与同期的石窟寺造像相似。
境内发现的造像碑及石雕像以北魏、北齐及隋唐最多,分布于全省各地。造像碑以雕刻石像为主,大多以佛教和道教为题材,铭刻内容多为造像发愿文、造像者的官职、籍贯和姓名,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、宗教史的重要史料。著名的有沁县南涅水出土的石刻造像,高平县博物馆馆藏千佛造像碑,陵川千佛造像碑等。北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大兴佛法,修建寺庙,许多优秀的石雕作品得以流传下来,保存于后代的寺院中。北魏早期的石雕像,装饰朴素,手法洗练,造型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。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的石雕像逐渐与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相结合,成为地道的中国雕刻艺术。隋唐时期的石雕更注重人体结构的比例,人物形象丰满,形神兼备,具有盛唐艺术的风范。
(原载:国家文物局主编:《中国文物地图集·山西分册(上)》第18-19页,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12月)
1.云冈石窟
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,石窟依山开凿,规模恢弘、气势雄浑,现存主要洞窟45个,附属洞窟209个,佛龛约计1100多个,大小造像59000余尊。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,胡风胡韵最为浓郁,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。
2.天龙山石窟
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市西南40公里,天龙山亦名方山,海拔高1700米。这里风光秀丽,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。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,有东魏,北齐、隋、唐开凿的24个洞窟,东峰八窟,西峰十三窟,山北3窟。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,浮雕、藻井、画像1144幅。
3.羊头山石窟
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,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,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。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,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,洞窟大小不一,平面多为方形,一般为一石一窟,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。
4.太原龙山石窟
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西镇村,龙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(公元1271~1368年)道教石窟群,共8窟,分别为虚皇龛、三清龛、卧如龛、玄真龛、三大法师龛、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。
来源:行政区
原标题:中国著名石窟:山西篇
关键词:
品牌